close

談產後憂鬱

IS098UO05.jpg  

群英產後護理之家 婦產科陳鈺萍顧問醫師

目前產後憂鬱與哺乳的關係,有如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,無法釐清何者為因何者為果。

有人認為哺乳不順會加重產後憂鬱的情形,有人認為是因為產後憂鬱導致哺乳不順。

不過,可以確定的是,產後餵母奶的媽媽較不會有產後憂鬱的情形,

而全母奶的媽媽又比混餵的媽媽來的好。

即便是有一些產後憂鬱的症狀,也比較輕微。

產後憂鬱,除了會影響哺乳意願,縮短哺乳時間之外,

對媽媽與寶寶的依附關係,以及寶寶日後心理發育的影響很大。

要及早發現,盡早治療。

 

以下先做幾個名詞介紹:

 

postpartum blues

產後憂鬱的症狀,還沒達到憂鬱症的診斷標準,發生率由15%85%不等,

通常在產後10天內發生,尖峰時間為產後第五天,

常見症狀有情緒不穩、有時會過度興奮、易怒、容易哭、疲勞、時序混亂。

產前憂鬱、以前有與懷孕無關的憂鬱症狀、有經前症候群,都是危險因子。

而有postpartum blues也是產後憂鬱的危險因子。

 

postpartum depression(PPD)

產後憂鬱,定義為憂鬱症的一種,在寶寶出生後一個月內發生,症狀必須持續超過兩周。

症狀包括:睡眠混亂、食慾不振、沒精神、覺得自己很沒用或罪惡感、無法專心、可能有自殺的念頭。

產後憂鬱診斷的難題在於一些症狀在產後可能是正常的現象。如睡眠混亂、食慾不振、容易疲累。

要篩檢產後憂鬱與否最常用的方法是在產後兩周至六個月間

以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做評估

 (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http://baby.popart.hk/qpc/QPC.php)

另一種是則是使用貝氏評量表。

 

postpartum psychosis

產後精神病,發生率為1/500,在產後24周發生,是精神科急症,需住院治療。

產後憂鬱在不同國家的盛行率,差異很大,0.6%60%不等。

文化因素也影響很大。

就心理社會層面來看,危險因子包括:懷孕時有重度憂鬱、懷孕時有焦慮症、曾患重度憂鬱症、

曾有經前症候群、懷孕時生活壓力大、社會支持不夠、婚姻狀況不好、低收入、新移民、媽媽年紀太輕。

產後憂鬱與媽媽對產後荷爾蒙波動的敏感度有關。

就生物學來說,因為產後一些荷爾蒙的變化,影響了神經傳導物質,而造成情緒的變化。

而情緒變化也會影響睡眠型態。目前還在研究睡眠混亂對產後憂鬱症的影響有多大。

 

媽媽們如果有產後憂鬱症狀時通常都忌諱就醫,

一方面是認為當媽媽應該是件美好充滿喜樂的事,

一方面又懷疑自己這樣能否勝任母親的角色。

所以就要靠產科醫師在產後檢查時,或是小兒科醫師在健兒門診時,多注意囉!

 

對寶寶來說,媽媽如果罹患產後憂鬱而不治療,寶寶的發育會受影響的。

短期來說包括寶寶容易哭、容易腸絞痛、體溫不穩定、睡眠問題。

日後寶寶長大在認知功能、情緒控制、行為抑制上也會有問題。

甚至到青少年期的精神問題都受影響。

 這錯綜複雜的關係,影響之深遠,更提醒著我們要正視產後憂鬱的問題。

 

治療方面可分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兩方面。

如果媽媽需要住院治療,要讓寶寶一起住院。

母嬰是一體的,寶寶待在媽媽身邊,持續哺餵母乳,對媽媽的病情有很大的幫忙。

因為哺餵母乳的關係,媽媽通常以心理治療為優先。

可是如果心理治療效果不好時,還是得靠藥物治療。

這些精神科用藥,對寶寶的影響都還在研究中。

治療要考量藥物對媽媽病情的幫助與對寶寶的影響,實在很為難。

可是目前的證據再再都顯示全母奶哺育對寶寶的發育幫忙很大,

所以作者不建議媽媽在治療期間放棄哺餵母奶。

如果藥物毒性較大,可以考慮把藥物濃度最高時的母奶擠掉,或是搭配部分配方奶。

 

參考資料 Postpartum depression,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& Gynecology, April 2009,ˇ357-364

 

本文同步載於BabyHome新知大耳朵專欄

http://beta.babyhome.com.tw/info/women/postpartum/article/5984

 

 

1_2

 

 

2_2 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icingcare 的頭像
    chicingcare

    群英產後護理之家

    chicing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