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孕九個月期間,產婦的生理狀態改變甚大,
生產過後身體會漸漸的回復成孕前狀態,
簡單為各位孕媽咪介紹產後生理現象的恢復期現象。
首先產後經常聽到「惡露」這個名詞,
其實惡露即是分娩後子宮內尚未脫落的蛻膜碎片、上皮細胞、紅血球、白血球等,
惡露會在產後數天慢慢的脫落,並且經由陰道流出體外。
惡露依內容與顏色可分為:
紅色惡露:產後一到三天出現為鮮紅色,微有血腥味。
漿性惡露:產後四到十天出現為暗紅到棕紅,成漿液性無味。
白色惡露:產後一到兩星期為米黃色,無味。
通常早晨排出的惡露量較晚上多,
因躺臥時惡露會積聚在陰道或子宮內,起床時惡露即排出。
當排出惡露大量增加,可先自行做子宮按摩並儘速回院檢查。
第二談到陰道變化的部分,產後的陰道通常有水腫或瘀血現象,
且皺褶消失不見,於產後3週內縮小且皺褶回復,但不一定能恢復到與產前相同現象。
藉會陰收縮運動(凱格爾運動Kegel exercises)及產後運動能加強陰道口的緊實度和收縮力。
另外月經的恢復因哺乳狀況而有所不同,若未哺母乳或只哺餵母乳約一個月者,
通常12週內恢復月經,亦有在24週內有月經。
特別要注意的是,若持續哺餵母乳的媽媽請勿服用口服避孕藥。
第三,產後痛之現象,因子宮間歇性收縮,
經產婦比初產婦更常有產後痛,且疼痛情形會更嚴重,
子宮被過度膨脹(例如:羊水過多、多胞胎等)亦會加重產後痛。
第四為媽媽們擔心的妊娠紋,懷孕時腹部撐脹使皮膚的彈性纖維破裂,
造成深紅色到紫色的妊娠紋,產後漸漸褪成銀白色,但無法消失,只能改善其情形。
腸胃系統產後因黃體素造成腸肌鬆弛及腹內壓力減小,
而延遲產後第一次的排便。產後常下床走動可重建正常的排便型態。
食物中攝取新鮮水果和纖維以利排便。產後的排尿與排汗量均會大增,應勤於如廁且保持身體乾燥以免著涼。
本文同步刊登於BabyHome新知大耳朵專欄
http://beta.babyhome.com.tw/info/women/postpartum/article/588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