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後出血的定義為在胎兒娩出後,
陰道發生超過500c.c.的出血量,
又可細分為產後24小時內的立即性出血,
以及產後24小時後至6週之間的延遲性出血。
而產後出血的原因又有許多,
較主要的情況有四種:子宮無力、胎盤存留、撕裂傷,以及凝血功能發生障礙。
(一)子宮無力
產後出血有一半機率是因為子宮無力或是收縮不良,
而造成子宮無力及收縮不良的原因也有很多:
除了有可能是因為產程較長以外,
也有可能是因為羊水過多、或者產婦有子宮方面的異常或畸形。
(二)胎盤存留
胎盤存留佔產後出血原因機率約10%。
懷孕期間,胎盤能供應寶寶氧氣、養分,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
當胎兒娩出30分鐘後,若是胎盤仍留在母體裡未排出,就稱為胎盤存留。
當發生胎盤存留現象,醫師會先按摩子宮並拉臍帶幫助胎盤排出,
如果取出有困難的話就必須採取其他治療方式,盡快使胎盤脫離母體。
(三)撕裂傷
撕裂傷指的是會陰、陰道、子宮頸撕裂、子宮下段撕裂所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。
一般有可能是因為胎兒過大,或者胎兒娩出的產程過快,故造成產道的撕裂傷。
醫師會針對撕裂傷的程度不同來進行縫合,並且進行止血動作。
(四)凝血功能障礙
媽媽若是本身有血液相關疾病,
或者是妊娠毒血症,而凝血功能較差,
產後可能發生出血現象
基本上依照發生病因的不同,
處理產後出血有幾種方式:
按摩子宮、給予藥物治療、輸血,較嚴重者甚至需要手術切除子宮。
建議媽媽產前除了要定期進行檢查,
並且記得詳細告訴告知醫師是否有發生過產前或前一胎出血現象,
以及有無接受過子宮相關手術,
以利醫師進行診斷。若不幸發生產後出血現象,
記得把握就醫時機,切勿延誤治療關鍵期,
以免媽媽的健康受到損害!
本文同步刊登於BabyHome新知大耳朵專欄
http://beta.babyhome.com.tw/info/women/postpartum/article/6083